历史开讲: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良策,委以里克为先锋,终于使“假道伐虢”这一战略成功实施。这不仅让晋国实现了军事上的重大突破,也象征着晋国以大国身份重新崛起,迈出了成为霸主的关键一步。这段君臣同心协力的故事,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。然而,晋献公去世之后,里克与荀息的关系迅速恶化,最终二人反目成仇叁鑫策略,结局皆不美好。这到底是为何呢?
一、假道伐虢,霸业开端
经过长达六十七年的大小宗族之间的激烈争斗后,晋国迎来了新的掌权者——晋武公。小宗成功夺取了正统地位,这段历史被称为“曲沃代翼”,同时也标志着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。晋武公篡位不久便去世,其子晋献公继位,晋国由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。
晋献公年轻时就展现出明君的风采,他早早盯上了邻国虞、虢两国。然而,三国皆为周王室的同姓封国,贸然出兵极易引发外交危机。虞、虢两国也彼此依赖,若晋国先攻一方,另一方必定会出兵支援,令晋军陷入两难。
关键时刻,大臣荀息提出妙计:“借屈产的骏马与垂棘的宝玉,假道于虞国以攻灭虢国。”面对珍贵马匹和瑰丽宝玉,虞国国君果断让路,晋军顺利攻占虢国首都下阳城,迫使虢国迁都上阳。
展开剩余75%虞国国君认为“晋我同姓,不宜攻伐”,第二次借道请求时依然满心放心。晋军大获全胜,并将掠得的大量财宝赠与虞国,进一步稳固了虞国君的信心。正当晋军统帅里克病倒时,虞国君放松警惕,允许晋军驻扎京城附近。晋献公以游猎之名邀请虞国君,里克则趁机率军突袭,攻陷虞国都城,彻底灭掉了虞国。
二、暗流涌动叁鑫策略,骊姬之乱
在荀息和里克的辅佐下,晋献公自豪地宣称,周边再无敌手,他的晋国实现了“并国十七,服国三十八”的辉煌。然而,表面的和平繁荣掩盖不了内忧暗涌。一场骊姬引发的宫廷风暴,几乎将这新兴霸主摧毁,也导致了里克与荀息的分裂。
晋献公五年(公元前672年),他攻灭了骊戎,俘获骊姬姐妹并册封为夫人,晋献公对这两位女子格外宠爱。随着年岁渐长,太子申生屡立战功,被视为继承人。骊姬为确保自己和孩子的安全,不惜设计阴谋,因为没有什么比掌控国君权力更具诱惑力了。
与忠于晋献公的荀息不同,里克与太子申生关系密切,坚决反对骊姬的阴谋,但他始终不能违背晋献公的意愿。里克对这位并肩征战的君主仍存幻想,曾劝申生“修己而不责人,则免於难”。然而,骊姬的狠毒远超所有人的预料。
她表面上多次夸赞申生,暗地里却挑拨晋献公逐出申生三个贤明兄弟,甚至派人诽谤太子。里克虽看透一切,曾一度罢朝抗议,最终却无力阻止。正当里克谋划以退为进时,申生却被迫自缢身亡。
三、失和友尽,忠义难全
晋献公二十一年(公元前656年),申生自缢身亡的消息如晴天霹雳击中了里克。他曾鼓励申生放下废太子的顾虑,却未能在申生最孤立无援时挺身而出。申生死后,里克发誓要为其报仇,誓将幕后黑手血债血偿。
晋献公二十六年(公元前651年)临终前,将最信任的大臣荀息任命为相国,托付他辅佐骊姬之子奚齐即位。荀息庄重承诺:“竭尽全力,忠心辅佐,成功则是君灵所托,失败则以死相继。”然而,这也让他与里克渐行渐远。
隐忍四年后,晋献公去世,里克终于见到时机。他利用丧礼之际,指使猛士混入护卫,在灵堂当众刺杀幼主奚齐。里克曾警告荀息拥立幼主是愚不可及之举,但荀息执意履行对晋献公的誓言。奚齐被害后,荀息打算自尽,却被亲信劝阻,转而扶立骊姬妹妹少姬的儿子卓子为君。
尽管荀息明知里克是奚齐之死的主谋,仍出于国家稳定辩护里克。然而,里克已经彻底疯狂,竟在朝堂上刺杀了卓子。两位幼主相继死亡,荀息心怀愧疚,认为辜负了晋献公的托付,最终选择自尽谢罪。
晋国能摆脱内乱阴影,踏上争霸之路,离不开晋献公的雄才大略以及里克、荀息等人的努力。晋献公作为纽带维系君臣关系,但他晚年的决策失误使里克与荀息反目,二人最终同归于尽。荀息自杀,里克被晋惠公逼死,忠心耿耿却命运凄惨,令人无限感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